CNSPHOTO提供
“武汉十岁男孩玩手游买点券,十天刷光妈妈四个月工资”、“杭州十四岁少年因玩游戏被父亲训斥后从四楼跳下”......今年以来,随着被称为现象级国民游戏的《王者荣耀》的风靡,不断有中小学生因玩游戏而发生极端事件的新闻出现,让家长和老师们忧心忡忡。
事实上,家长和老师们对网络游戏的担忧由来已久。对于伴随着电子产品长大的孩子们来说,网络游戏是再平常不过的娱乐活动,尤其是在刚刚过去的暑假,孩子们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手机和平板电脑便成了他们的“玩伴”。网络游戏也成为家长和社会眼中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良事物。为了防止孩子沉迷其中,很多家长要与“熊孩子”斗智斗勇。
家长眼中的“洪水猛兽”
不少家长担心孩子会染上网瘾,但又苦于找不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上小学三年级的佳佳画了三幅画,第一幅画,妈妈上班去了,包里装着平板电脑,旁边歪歪扭扭写着三个字:带走了,还加了一个大大的叹号;第二幅画,一个小女孩满头大汗在家里翻箱倒柜找东西,画纸空白处画一个圈,里面写着“空”;第三幅画,妈妈下班回来了,小女孩高兴地从妈妈包里拿出平板电脑。
佳佳的妈妈郑女士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女儿把这三幅画贴在家中显眼的位置,“我看见后哭笑不得,这是女儿在对我把ipad带走不让她玩游戏的行为进行无声的抗议。”原来,暑假期间,在完成功课的前提下,郑女士并没有太限制孩子玩游戏,但是现在开学了,觉得有必要让女儿收收心,就每天上班都把家里可以玩游戏的电子设备带到单位去,“女儿没得玩了,用这种方式表达她的"不满"。”
郑女士给记者展示了女儿下载到自己手机上的游戏,这些游戏中有小女孩普遍喜欢的变装类的、宠物类的,以及消除类的,“一有机会就玩两把,现在放学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她养的电子宠物。”
与佳佳相比,上初中二年级的小飞显然更让家长担心,别看年龄不大,已经是网游老手。小飞告诉记者,市面上流行的游戏他都有接触,之前是DotA(《魔兽争霸3》的一款多人即时对战、自定义地图,可支持10个人同时连线游戏)、英雄联盟,现在又迷上《王者荣耀》,零用钱基本上都花在了购买装备上。“班里的男同学几乎都玩,我们经常组队开黑。”当记者问怎么应对《王者荣耀》的防止沉迷系统措施时,小飞表示那根本不成问题,“换个小号就行了。”
小飞的父亲王先生告诉记者,因为儿子玩游戏,学习成绩下降很多,脾气也变得暴躁,自己已经被学校“请”过三次,“打也打过骂也骂过,没收手机,不给零用钱都试过,但没什么效果,他会跟爷爷奶奶伸手要钱买装备,而我们也不可能24小时盯着他。”更为严重的是,小飞不仅自己玩,还带着9岁的弟弟一起玩,哥俩每天聚在一起讨论战术和装备。
对于儿子的行为,王先生表示很无奈,他担心儿子再这样发展下去会染上网瘾,但又苦于找不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期待网络游戏分级
不少家长认为游戏分级制度非常必要,“有些游戏不适合进入未成年人市场,应该对此作出明确的界定。”
某些网络游戏的内容设置是家长忧虑的另一个方面,为了正确引导孩子,有些家长可谓是煞费苦心。
在现实世界中,张女士与9岁的春晓是母女关系,但到了网络虚拟世界,她们二人就变成了情侣,见面、约会、结婚,这一切发生在一款名为《恋舞OL》的游戏中。
“有一天我女儿突然跟我说她要结婚了,我吓了一跳,后来才知道她在玩一款舞蹈游戏,结婚是这个游戏里的一个情节。”张女士说。记者经过了解后发现,《恋舞OL》是一款音乐舞蹈游戏,主打恋爱社交,在它的结婚系统中,玩家先购买“情书”道具,就能跟心仪的对象进行告白,而双方结为情侣后,通过同时进行游戏或使用道具提升亲密度数值,当亲密度到达100以后就可以使用道具举办属于自己的盛大婚礼,不仅可以邀请好友参加,还能指定好友担任证婚人。
张女士表示,虽然自己明白这些游戏中的情节都是虚拟的,但女儿年龄还太小,分辨能力弱,不太想让她过早接触恋爱、约会、结婚等事物。“我就跟我女儿建议说干脆你跟妈妈结婚算了,我想如果她明确知道游戏中跟自己结婚的是自己的妈妈,就不会混淆现实和游戏的界限了。”于是,从不玩网络游戏的张女士也注册了账号,和女儿在虚拟世界结成情侣。
“现在有些游戏的情节设置太过于露骨,血腥暴力的场面很多,就算是在适合低龄儿童玩的游戏中,我也发现过一些带有色情因素的插播广告。”郑女士表达了对游戏中包含的不良信息的担忧,她认为游戏分级制度非常必要,“有些游戏不适合进入未成年人市场,应该对此作出明确的界定。”
其实,游戏分级不是一个新话题,自网游出现伊始,游戏分级就成为很多家长、教育者和游戏开发者关心的话题,屡屡被提及讨论。据了解,早在2004年7月7日,由中消协、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游戏软件分会等联手发起的“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网络游戏环境”公益活动新闻发布会上,就已经宣布将在我国建立游戏软件分级制度。但是网游分级推进缓慢,至今无显著进展。
业内人士表示,执行合理的分级制度可以让游戏市场更加规范有序,开发商可以依照分级制度,制作面向不同消费用户的游戏,未成年人在休闲娱乐的同时可以受到更好的保护。但是鉴于我国现行的网游监管、审查制度以及游戏行业的商业化程度不足,离众多家长期待的游戏分级制度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要做好干预和沟通
据研究,很多染上网瘾的孩子是在寻求一种情感上的接纳、认可或支持,当孩子在现实世界中遭遇家庭亲情关系缺失或人际关系危机,很可能就转向虚拟游戏世界寻求补偿。
孩子受到网络游戏的不良影响,很多家长“甩锅”给游戏开发商,杭州某中学老师曾在目睹班级学生沉迷游戏的状态后愤然写下《怼天怼地怼王者荣耀》,一时间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这位老师将智能手机比作新时代的“黑网吧”,控诉手机游戏让学生沉迷其中身心受损,甚至导致有的学生和家人反目。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少年儿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齐亚静博士指出,家长在正确引导孩子参与网络游戏中负有重要责任,“家长如果无法避免孩子接触网络游戏,就要采用恰当的干预方法和沟通方式,比如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立好规矩,什么时候能玩,每次玩多长时间,保证孩子在正常的、许可范围内参与网络游戏,先期通过家长约束,随后让孩子逐渐学会自我控制。而且家长要做好表率作用,有些家长自己都沉迷于游戏,何谈给孩子树立好榜样了。”
齐亚静特别强调,家长和社会要避免对热衷玩网络游戏的孩子标签化,“不能随便给孩子贴上网瘾的标签,首先,并不是说玩游戏时间长、自控力比较差就是网络成瘾,网络成瘾一定是已经影响到了孩子的正常生活和人际交往,当然这样的孩子还是少数;此外,标签化不仅不能改善沉迷游戏的行为,反而会推波助澜,让孩子产生破罐破摔的思想。”齐亚静表示,防止孩子网络成瘾需要家长和校方做好先期预防工作,多进行一些宣传倡导工作,防患于未然。
“作为家长应该有这样的认识,孩子出现不良倾向不仅仅是他自身的问题,还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来源于外界环境。当孩子沉迷游戏甚至染上网瘾时,家长需要弄明白孩子到底想要在网络游戏世界中寻求什么?根据目前的研究来看,很多染上网瘾的孩子是在寻求一种情感上的接纳、认可或支持,而这种情感包括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当孩子在现实世界中遭遇家庭亲情关系缺失或人际关系危机,很可能就转向虚拟游戏世界寻求补偿。”
“为什么这种本应该来源于家庭和朋友的支持会缺失?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齐亚静说。(文中佳佳、小飞为化名)